沒有怒氣的討論

沒有怒氣的討論 10/1/2017
賽55:9 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

這學期我在學校開創意思考的通識課程,主要是發現很多學生因長期在僵化的教育體制下被模塑成死板缺乏變通的思考方式,以至於表現在研究發展以及創業構想上有很明顯的自我限縮。所以我參考了一些資料,挑戰自我,組織了這一門課。主要目的是希望證實創意是可以有步驟、有系統被教導的。

這一週教的是如何運用連續的問為什麼找出根本問題。因為問題一但定義錯了,不管多有創意,多麼會思考都沒有用。教這門課最有挑戰的是,其實大家多少都聽過理論,也大致都知道,但很少有實戰經驗。所以我喜歡隨機使用課堂中同學提出來的生活問題做現場演練,讓同學實際體驗所學的方法。

根據同學所提生活中看到的問題,這次我們討論台灣很敏感的年金改革問題,以及廁所髒亂的問題。很有趣的是,一開始很多人會充滿情緒用批評論斷的方式帶出問題,或問題中夾帶著個人認為的答案。我先提醒大家想想這些人為何有這些立場,或為何有人會冒著危險及不方便,蹲站在坐式馬桶上,引導大家先把自己的成見放下,跳脫本位的思考。慢慢地,大家就了解每一個人的立場源自有故,沒有人故意想把事情搞砸,而能客觀不帶情緒的換位思考。隨著同學們越來越踴躍的發言,有些原先遺漏的觀點就浮現出來了。逐漸地,自由不拘的氣氛讓整個問題的輪廓就越來越清楚。最後,當個別需求以及共同需求釐清後,再加上討論短期利益及長期利益的差別後,好像可能的解法就呼之欲出了。

下課後有幾位同學,跑來告訴我說,他們好像被當頭棒喝一般,才明白過去的思維過於狹隘。甚至體會到個人看法確是被媒體嚴重左右。不過同學也反應說,課堂中因為有個”強力的中介者”(意指老師),所以大家比較容易調整自己的想法,而質疑現實中很難有這麼完美的討論。這個,我基本上是同意的,但我開這課的目的就是很希望藉著這種客觀的思考討論方式,幫助華人的文化能除去傲慢與偏見,成為較寬容、包容、尊重、有信心、有創意的文化。

親愛的朋友,但願我們都能學習謙卑聆聽,平和無怒,客觀全面,智慧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