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的心聲

「壞」孩子的心聲 3/1/2018

媽媽帶著十歲的女兒過來求助,因為孩子變壞了!在筆者用同理心傾聽這「壞」孩子的心聲後,很驚訝地發現以往的許多盲點。
先前媽媽打電話來,説孩子變壞、不聽話了。擔心地訴說女兒不好的行為,像是:有需要修改的作業,她會藏起來,卻騙說沒有要修改的功課。「她明明喜歡彈鋼琴,可是每天總是拖拖拉拉,沒有一點企圖心。」最近她把報考鋼琴升級的報名表弄丟了,不敢講,「一直騙我說第二天會去交,弄得差點來不得報名。」媽媽覺得勢態嚴重,留下女兒,希望我們能幫忙輔導。

因為是第一次見面,為了幫孩子放輕鬆,我預備了鬆餅,並讓他選擇自己要的口味。

「妳家鬆餅好好吃喔!」她居然先開口。

「喜歡吃的話下一次有機會可以再來吃喔!」

看她吃得差不多了我問她 ,「知道今天為什麼來這裡嗎?」

「媽媽說你可以幫助我變得更好。」我驚訝她説出這樣的話。

「所以你想變得更好,雖然不認識阿姨,還是很勇敢地來了?」

「是啊!」我給她比個大姆指按讚,是可以直接進主題談「敏感」問題的時候了。

「聽媽媽說,有寫錯要修改的作業妳都說改好了,其實沒有,媽媽這樣說對嗎?」

「先騙她一下,才不會挨罵、挨打。」

「很害怕嗎? (她點點頭)有寫錯的作業就會被罵或被打嗎?」

「不是每次,但因為媽媽教完之後,就會把過去的事情抓出來一個一個算帳,順便再罵ㄧ罵,很浪費時間就不能玩了,我就很生氣很煩。」

「所以就為自己想了辦法?」

「對啊,所以就找媽媽比較忙或比較累的時候再講,我媽就沒時間管,就不會打罵我,也會有比較多時間玩。」

「妳還蠻會觀察的!聽説你喜歡彈琴,可是升級報名表沒有交又說隔天會交,是不想升級嗎?」

「我想升級,但是如果當時說報名表丟了就會挨打,只好騙媽媽⋯」

「所以先保護一下自己?(她點點頭)你喜歡彈琴也想升級,什麼原因為了練琴鬧得不高興呢?」

「如果我旋律先聽熟,就會彈得很好,有時沒時間聽熟,就胡亂彈就彈錯,或拖拖拉拉就會挨罵。」

「胡亂彈和拖拖拉拉是因爲想玩嗎? 」

「如果我八點多開始練琴,媽媽就會要我彈一個多鐘頭,如果九點多再練,就就只要彈半個鐘頭,因為十點以後社區就不可以彈琴。所以,我就盡量拖到九點多再開始。」

「還有沒有什麼事 可以告訴我嗎?」

「姐姐書桌的位置,媽媽看不到她,所以她偷偷玩手機也不會被抓,我告訴媽媽,媽媽都不處理。但是我彈琴 只要動一動、東張西望,就會被罵不專心。真不公平!」

「有什麼事會讓你緊張,會躲躲藏藏嗎?」

「自己會拿錢偷偷去買東西吃,因為媽媽不准我隨便買東西吃。」

「你的錢少了,不會被媽媽發現嗎?」

「錢是爸爸給的,媽媽不知道我有錢。」

「東西買完就很快吃完嗎?」

「很好吃,我都慢慢吃。」小女孩眨眨眼,告訴我她的小秘密:「包裝紙我會小心丟在媽媽不會用的垃圾桶,所以都不會被發現,但是有時還是會很緊張⋯⋯⋯⋯」

聽完孩子的想法,相信讀者也發現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些行為,可以說是她的「求生策略」。但是,如何幫助孩子?才是溝通的目的。

「妳覺得媽媽愛妳嗎?」

「愛。」

「妳想不想做一些調整,讓媽媽不會覺得被騙而傷心?我也會幫忙和媽媽溝通。」

孩子乖巧的點點頭,我們一起為未來兩個星期的計畫討論,孩子同意試做以下三件事:

一.練琴之前,先把旋律聽熟,每日練30分鐘,15分鐘後休息5分鐘吃吃東西,再繼續練15分鐘。
二.要訂正的功課,勇敢拿出來訂正。不會寫的功課一定要問媽媽。
三.可以記錄媽媽生氣或算舊帳幾次,以及生氣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很有信心、開心的打勾勾、蓋章,約好兩星期後再來我們家,看看做得怎麼樣。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是很聰明的小孩,為了能夠躲過當下的不舒服,採取了拖延與「欺騙」。因此,先理解「沒有人故意把事情弄砸」,願意用同理心探索傾聽,不先定罪他,孩子才會肯講出來他真正的想法。

在達成和孩子的更新協議上,最重要的是「理理力溝通」的作法,同理孩子之後,也幫助她理解、知道媽媽愛她,孩子也想要媽媽高興、不願意讓媽媽難過,進而能汲引出孩子本身的善意和改變動力。

我們也和媽媽溝通,期待她一起努力:要盡量節制不罵人,也不算舊帳,鼓勵媽媽一起走學習和更新的道路。

在親子教養上,我們常看到像上面例子父母做法不一致的真實狀況。父母不一致往往會引發長遠的問題,如:孩子的挫折感,或是在父母當中鑽漏洞。父母教育孩子有不一樣的看法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可以運用各自不同的思賜,去引導、幫助孩子。如何從不一致的衝突到合力幫助孩子,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卻是可以達成的目標,值得父母雙方一起來學習。

親子間常見的衝突,如:算舊帳、父母強制孩子照自己規劃行(學業、職業、婚姻)、父母態度不一致等等。因此,我們常想,如何學主耶穌的樣式?

在路加福音中記載一段耶穌在12歲上聖殿的故事。這一年,少年耶穌和父母在逾越節節期上耶路撒冷。守滿了節期,父母就返回,走了一天的路程,才發現孩子並不在親族和熟識的人當中,就回頭去找他。過了三天,他們在聖殿裡找到耶穌,他正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他的母親瑪麗亞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耶穌卻回答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父母遇到這樣的狀況都不免著急,甚至駡人。耶穌的行為和回答,他父母的反應是「就很希奇」、「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馬利亞的反應雖是驚訝,卻是把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思想。而不是覺得:被冒犯、小孩子懂什麼?!

主耶穌在12歲就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明白神在他身上的旨意,能跟母親講得清楚明白,瑪麗亞即使不明白,也能放在心中反覆思想,而不是一味責怪。神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有上帝所賦予的旨意,都有神的DNA,每個人應該都可以從神身上領受到這個旨意。常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目標。事實上,神把孩子託付我們,我們要讓孩子多去探索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恩賜、發揮恩賜,清楚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為他做所有的決定或照自己的想法模塑他。

「當父母不能明白耶穌的話,他就同父母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這也是耶穌給孩子立的榜樣。因此,聖經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是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學習的。

親愛的朋友,但願每一個家庭都健康、喜樂,充滿恩典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