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獎勵孩子錯了嗎?

大方獎勵孩子錯了嗎? 6/1/2018

箴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麗文氣急敗壞來訴苦,因為先生又「犯規」了!!這一對恩愛夫妻,每次的衝突,幾乎都是因為獎勵孩子造成的。

「我先生動不動就奬勵,幫他拿拖鞋,獎金十元!九點以前完成作業,獎金三十元!考試100分,獎金100元!打電話跟阿公阿媽聊天,100元!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兒子說,幫媽媽做什麼事,都沒有獎勵。他才小學四年級,這種想法怎麼得了?」

「兒子昨天玩電動,玩到睡覺前才想到有一個作業沒寫,爸爸竟然說,動作快一點,三十分鐘以內完成,獎金100元。這種管教,怎麼對?」

這一天,因為兒子看到鄰居家哥哥在玩美國流行電動滑板,他很羨慕,來找爸爸:「怎樣才可以獲得這個獎品?」爸爸說:「幫媽媽洗碗一個月,我就買給你。」這一來,引爆麗文的脾氣!在她看來,電動滑板要一萬多元,這樣的獎勵內容太離譜了!「孩子才十歲!怎麼可以答應給這麼貴的東西?」先生卻覺得很委屈,因為他獎勵孩子,要他懂得關心媽媽的辛勞啊!

過猶不及

相對於動輒打駡的家長,獎勵型的父母,似乎應該給予更多的掌聲,不是嗎?

這也是麗文的先生無法理解:太太幹嘛這麼生氣?

在他看來,自己這麼愛孩子,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慷慨一點有什麼大錯嗎?是給自己的孩子,又不是別人!他可是奉行「不要惹孩子的氣,以免喪了他的志氣」,所以用賞不用罰。面對麗文的怒氣,他的解讀是:太太情緒化,忍一忍就算了,不用多談,免得吵架。因此,多年來,他們夫妻兩個人在孩子教養方式的歧異事實上一直沒有真正取得共識。

「獎勵」,其實是有危機的教養方式,不正確的獎勵,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造成孩子只要沒有獎勵,就沒有做事的動機。事實上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是要做"對的事",而是想拿到獎賞,如果孩子做事的動機只是為了獎品而去做,不是真的為自己負責,當獎勵沒有了,動力也會同時沒有了。另一方面,獎勵不當造成過度溺愛,這樣的孩子,一般而言則有缺乏方向感的問題,日子過得很渙散,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另外孩子也可能因迫切渴望要得到想要的禮物,而做出作弊或欺騙的不當行為。

因此多關心孩子做事背後的動機,以同理心方式引導讓他能講出來,再憑真理去引導孩子。再者,父母教養原則不一致,孩子觀察力強,很自然會往標準比較鬆的父或母靠攏。隨著年紀越大,也造成孩子越來越困惑,不了解自己的責任、目標、價值觀⋯⋯。

談到這裡,這位好爸爸說:「好吧,讓我們好好談一談獎勵孩子的原則。」

建立價值觀和原則

其實父母的獎懲態度,往往和自己的價值觀息息相關,更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如:重視成績,用獎賞或處罰來引導孩子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果這個目標本身就不合宜,對孩子長期而言可能造成傷害。

賞罰是一把導引孩子成長、成熟的量尺,因此,第一步,父母要先檢查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合神的真理,是否客觀符合孩子恩賜,還是這是一把隨從現今風俗的尺?是不是因為缺乏信心和安全感,不自覺落於與人爭競、比較?譬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個流行的廣告詞,把很多父母搞到雞飛狗跳,一直落在和別人比較,不管孩子的腦部發育如何,恩賜在哪,為了不輸人,開始積極的獎或罰,往往適得其反。真正要贏在起跑點,是發掘孩子的天份恩賜、熱情所在,然後能無畏世俗的比較,支持他發展。

行道是日常的實踐

「你們怎麼獎勵孩子呢?」他們問。

細想來,我們對待孩子盡可能少用物質來獎勵。

記得他們小時候,為了鼓勵他們看書,我們常帶孩子從圖書館借他們喜歡的書回來,完成閱讀的就打勾,他們就很有成就感。因為該做、想做的事完成了,覺得自己很棒!

不論自己的功課或分擔家務,我們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也是成長、培養他們自立的重要訓練。我們偶而會安排全家好好慶祝的聚餐,可能因為姐姐或弟弟完成他們的任務,我們的重點會特別針對認真、誠實、負責、仔細、堅持…等品格方面,感謝他們讓全家有個好理由來享受大餐。

女兒小學時曾經提出很想要一組American Girl(經典洋娃娃),那是有一本主題配一個主角娃娃的套書。她同意要先看完全套書再買娃娃,並帶娃娃講故事給全家聽,她把全套看完,發現故事比娃娃有趣,所以只選買一個娃娃,用同一個娃娃講完所有故事。

「固定給孩子零用錢好不好?」

我們家的孩子從小學低年級就給固定的零用錢,並要求要記帳。因當時在美國我們開支票給他們,兩個孩子都有一疊支票。兒子上國中時,把所有的支票還我,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需要;但是上高中後有一天來要求,可以把支票還給他嗎?我們跟他溝通,已經給出來,所有權就是他人的,他人可以決定還不還;現在這個情況,是我們願意再給你。我們趁機教導孩子東西所有權的觀念,否則若觀念錯誤會影響他們對別人的期待,達不到時就可能生氣而影響關係。

更美的獎勵:尊重並話語的安慰、造就、勸勉

我們邀請麗文夫妻思考一下:

獎勵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要達到這個目標,採取了那些方法?效果呢?

與孩子有好的關係,培養孩子負責任,將來能自立,應該是做父母都想達到的目標。

父母雙方都必須先探索自己的價值根源,以真理為調整的準繩,才能進一步尋求共識與解決之道。我們認為,一切的獎懲都是外在來的,核心的目標應該在激起孩子的動機,為自己負責任。

麗文的先生期待以獎勵孩子讓兒子關心媽媽的辛勞,立意良善,但卻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因為當時兒子關心的是能不能拿到電動滑板,而不是媽媽辛勞與否。麗文家物質生活豐富,不論是禮物、吃大餐、旅遊已經是日常生活形態,但還是習慣用物質來獎勵。孩子沒有缺乏,物質獎勵其實養成孩子浪費不懂感恩珍惜,到手玩具起初新鮮玩玩,很快就棄於牆角。麗文先生無視於此而繼續給獎品,經思考後他説可能只是在補償過去自己在物質上的缺乏。

神創造的人,是「有靈的活人」,有別於其他受造物,人追求意義感,對自我的形象、社會的認同、友愛的關係,都有深刻的需求,因此,更美、更好的獎勵,其實是透過話語去安慰、造就、勸勉孩子,尊重他的自由意志,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勇於發掘恩賜、追求榮神益人的遠大夢想。

我家兒子在美國申請大學時,因為成績不夠好,無法申請他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只能退而求其次申請心理系,而有些許的懊惱和擔心。我們安慰鼓勵他,不管未來做什麼,心理系做為知識基礎,於人際關係會很有幫助;大學有雙修、三修⋯⋯等等機會,最重要的就是每一階段都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碰到什麼,就專心一致完成該做的,就不會白費工夫,不會浪費掉。後來,他讀大學時十分努力,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再深造時,如願進入他理想的研究所,心理系的學習在他擔任管理工作上,確實給他很大的幫助。

有愛與尊重的社會應該不需要獎賞,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也不用處罰,就可以改變錯誤的行為;家庭更是如此。因此,愛的關係非常重要,關係好,親子就有許多可以溝通、交流、相互調整;反之,關係不好,硬要給什麼方向、建議,只會更不好。愛與尊重讓孩子感受自己的重要,會帶出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而安全感與歸屬感是建立孩子為自己負責及將來可以成熟自立的基石。不論獎或懲,教導孩子走當行的路,讓他能到老都不偏離(箴言),走在愛神、愛人的道路上。與大家共勉。

親愛的朋友,但願每一個家庭都蒙恩、滿有平安、喜樂與祝福!

佳美協會:使命是幫助眾教會建造會友,落實聖經的生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