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蟲與怪罪蟲的手段

羅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叫你們查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文文垂頭喪氣談著她的困擾:「我總是懷才不遇,必須經常換工作。」每次下決心辭職,都是「忍無可忍、累積到爆才辭職。」這一次,又面臨同樣困難,三個月前就想該換工作了!猶疑不決到今還是感到辭職是唯一的選擇,但很懊悔自己沒有先積極找工作,她說:「我現在很失望、難過、絕望!」

在我們陪談下,文文說出她目前工作上遭遇的狀況:

公司請來的員工常常做不到一個月就離職,常常缺人。我上班從不偷懶,別人不做的,我都撿起來做,做的很累,但主管從不感恩,讓我很失望。有一天一早只有我一人正常上班,主管突然跑來口氣強硬的對我説:「今天某件事一定要完成!上面在催了!」

我說:「你難道不知道?就我一人今天怎麼可能!?」
沒想到他接著說:「你這什麼態度?!對我客氣點!要不然叫你回家吃自己」
我覺得他莫名奇妙,為何恐嚇我沒本事養活自己。我只是誠實回報狀況而已,但我忍了下來,可是心裡實在不服氣。我是想經濟獨立,不要伸手跟老公要錢,才來工作,不是家裡沒飯吃。我心想:他一定是玩股票輸錢了,要不然就是和老婆吵架,脾氣發到我身上。我隨後臉很臭的回他說:

「要不然你找別人來做啊!」沒想到,他更頤指氣使,回駡我:「我叫你做什麼,你就給我做什麼!」

他一定是看我是女生好欺負!他真的沒半點本事,他要是下來做他就做得完嗎?他都不講清楚那些工作何時該完成,都是臨時要結果。要不到,就駡人。大家都知道他會敢用這種口氣、態度對下屬,就是後面有靠山。

他上班常玩手機、看股票。也常常在眾人面前,揶揄、取笑、羞辱部屬、不給面子。也用打考績的權柄恐嚇人,利用人。也經常遲到,上班都在滑手機,影響我的心情,上面經理也找他談過,他還是遲到。我真的不想跟這種沒人品的人繼續工作下去,也不想被這種人無理的趕走,乾脆先離職。

每次離職前,我也很掙扎。要經濟獨立又得重新找工作,我害怕伸手向先生要錢的日子了。但是,每天早上起床,我就不想上班,真的受不了!別人都説我太直了,不夠圓融。可是,人不就是要誠實?從小學開始,我就被教導要誠實,是就説是,不是就説不是;但是我在職場上總是碰釘子。在社會中,誠實會吃虧,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我禱告神幫助他改變,讓他看到自己哪裏不好,神也都沒回應,他都沒改,我的心情也都無法平覆。

為什麼倒楣的都是我?

看到她的故事,讀者是否也憐燘文文呢?你是否也碰到類似的處境呢?我們告訴文文,我們看到她是個有公義、忠心、又誠實的人,這是蒙神喜悅的,她鬆了一口氣說"謝謝你們沒有論斷我。"

等她傾訴告一段落,我們引導她運用佳美協會「ABCD」的方法,一一澄清事件的「客觀事實」,以及在過程中,她的感覺和想法。因為事件引發的真實「感覺」都是由背後的想法或信念而來。特別是當關係出問題的情況下,除了意念感覺之外,當事者都有責任檢視自己的回應是否合宜。讓自己能在將來「相同的遭遇」中,能有較健康合宜的溝通模式,為自己的意念、感覺和行為負責任。

自我探索

文文在探索過程中,除了澄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她的想法和評斷,如:「會被主管趕走」是她的擔心和解讀,而非發生的事實。文文又鬆了一口氣,因為她沒想到自己竟因不見得會發生的事梱綁而恐懼。她也進一步發現自己常有一些內在的負面想法:

我常常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我老實,註定被欺負。

我是女生,在職場註定吃虧

一次經濟不景氣被資遣後失去自信,總是擔心舊事重演。

也發現對主管有一些緣自家庭的想法:

有權力地位的人,都很傲慢,喜歡欺壓人。

老闆不自愛、偷懶,卻緊迫盯人。

還有,對上帝的看法:

神是神聖威嚴,難以親近。

神不一定垂聽禱告。

辨認思想毒蟲

仔細審視文文的分享內容,可以看到讀心蟲和怪罪蟲明顯掌控她的思想。

「讀心蟲」總是相信自己可以知道、預測別人的想法。也把自己的推測、解讀,甚至偏見看成事實,失去透過同理心澄清溝通的機會。甚至當對方有機會澄清時,讀心蟲還會堅持自己看法沒有錯誤,因而破壞關係,甚至失去彼此的信任感。嚴重的讀心蟲還可能會被內心的不安全感掌控,極可能因此做出無可挽回的錯誤決定,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怪罪蟲」的特徵則是:「問題都是別人的錯,千錯萬錯絕對不是我的錯。」怪罪蟲常因自己不足無法接納而定罪對方,對人對事從負面看。怪罪蟲有盲點,或即使知道自己的缺點,但擔心受指責,或害怕自己承擔不起責任而習慣把過錯推給別人,以便保住面子。

更新處理

首先,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因情緒是真實、無法否認的。事實上,負面情緒是保護自己的機制。文文會一再辭職,也可能是保護自己的直覺反應。然而,若沒有妥善思考處理,只是一味逃離受傷環境,不過是從一個受傷處,逃到另一受傷處。同樣的處境勢必會再重演。

當我們探索完就先禱告,將情緒交給神,求神來醫治受傷處,神不會給我們擔不起的重擔。

進一步,幫助文文更新對他人的看法:

現今社會很多人可以靠狡詐、厚黑成功,但心中不一定有平安。蔡老師教創業學,認識很多靠主真理、誠信,事業成功的人。
每個人要為自己生命負責任,舌頭使人死,使人活;話語使人死了,自己也死,因關係打壞了。
人只能改變自己,我們只能影響別人,不能改變別人。他人做不好,他自己會嚐後果。若他滿身荊棘,他自己也不舒服。

更新對神的看法,讓自己在交託中得平安:

神保守我有公義的心所以會打抱不平。然而,神不要我們論斷別人。事實上主權在神,將神的兒女交給神,神會自己管。
神是滿有真理,滿有慈愛的神,要多用感謝讚美來親近祂。
軟弱時靠主剛強壯膽!堅守誠實真理,對真理不疑惑。

怎麼去發現、怎麼去處理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查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這個世代一般人說話的口氣、戲謔的模式常常彼此傷害,所以說:不要效法這世界。我們需要更新而變化,重新回到上帝原先創造我們的樣子,才能夠有真正平安、上帝有善良成全可喜悅的旨意,祂創造人不是來受苦的,祂創造我們是來享受祂的平安喜樂,我們不能享受,可能我們哪裡有問題,我們對神的認識,不清楚、不正確。世界上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在以前40、50年代,塑膠袋是一個超偉大的發明,卻嚴重污染成為很難去處理的環境問題。然而,我們心靈的污染也是一樣,我們願為自己不平安、不喜樂負責,有渴望、有行動與神一起同工的時候,神給我們真理、也給我們能力,讓我們學習上帝的樣式,不斷地在基督裡更新變化、長大成熟。

輔導結束前文文做了禱告,將家庭中父母承襲重男輕女文化所造成的「負面的自我形象」帶到神面前,求主醫治。也幫助自己從神的眼光,看到自己受造的美好。文文也相信父母愛她、願原諒他們用錯誤方式對待她。也將老闆交給神。至於是否再找工作就自己與老公討論決定也求神帶領,重點放在自己成為新造的人,為自己負責,同樣的錯誤不再發生,學習溝通、說合宜的話,凡是有平安、有喜樂。

小心關係中的蟲害

詩109:28a 任憑他們咒罵,惟願你賜福;

美欣三十多歲了,與媽媽的互動模式,至今還是她最大的困擾。
「到現在,我所有的事我媽都還要管,我從小就不敢違抗父母,所以我壓力好大!我懷孕時,我媽幾乎天天打電話給我,叫我應該做這、應該做那。還一直盯我:應該要喝鷄湯了,怎麼還沒喝呢?馬上去喝!好像在我家裝了監視器!我想辭職當全職媽媽,自己陪孩子長大,享受親情,我爸媽就是不同意,說單薪太辛苦,還一直説含辛茹苦栽培我唸書,就是希望我經濟能獨立,若不工作,苦心都白費了。」

「她叫我生完小孩就繼續上班,叫我現在趕快安排托兒。我都還沒想清楚啊!我好想做自己!最氣的是居然說我這樣會變黃臉婆,說我沒主見。我哪是沒主見?我是不想讓他們不高興,好痛苦!我先生說不上班沒關係,他支持我們自己帶孩子。偏偏爸媽就不准!我們以前在家,只談工作、薪水,生活真沒趣。」

「有一次我出差日本碰到颱風,班機取消,我媽從台灣打電話給我,一直問我航空公司安排怎樣?為什麼這樣?為什麼不那樣?告訴公司了沒?住什麼飯店?誰付錢?⋯⋯來來回回打了幾十通,這種事我媽哪能解決?但就是擔心我不會。事後,我媽還抱怨說就是擔心我處理不好,害她國際電話費花了兩萬多元!唉呀!反正我所有想法,她都有意見⋯快受不了了!」

「我好渴望精緻的親情談心時間,所以先生接小孩騎摩托車,我就跟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走路的?可以手牽手,享受父女時光!講完又覺得自己太嘮叨,我應該用智慧,不然每次先生都很不高興⋯⋯」

一小時聊下來,美欣的談話內容,充滿了無奈、無力和挫折。

你覺得熟悉嗎?華人文化裡這樣的親子互動十分常見,也就是一般說的虎媽處處有,父母天羅地網的愛,掌控安排子女未來,讓子女無法消受。

「未來蟲」

美欣爸媽對她的愛,一直用「審問者」「司令官」的方式來處理:替她做選擇、命令式的要她這樣做那樣做,馬上要看到滿意的結果。其實背後是父母對她未來的擔憂、也怕她受傷害、被欺負、怕「萬一」她錯過機會、怕「萬一」將來沒出人頭地,怕「萬一」她成失敗一族等等。況且書中自有黃金屋,辛苦栽培怎能不賺錢呢?將來會被別人取笑、會沒面子、不能過好日子、無法光宗耀祖。以致不斷以干涉來主導孩子的未來,我們稱之為「未來蟲」。

未來蟲,使人活在想像的未來中,讓人對每一件尚未發生的事,感到擔憂、恐懼,並且認定將會有不愉快、可怕或令人難堪的事等著。這些強迫性的憂慮,癱瘓我們正面思考的能力,以致於緊緊抓住「萬一」及「最壞的情況」,不自覺地視之為必然結果。美欣父母就像許多華人父母一樣,認為不能輸在起跑點,若不想盡所有的辦法、資源、人力來幫助孩子,不時時掌控一切,就是不負責任的父母。所以從小美欣就行程滿檔,學琴、畫畫、跳舞,參加英文班,數學班,暑期更沒錯過游泳班、作文班、科學營,也要定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壓力大若反彈就權威壓制,灌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樣安排是在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但是,我們多年的經驗發現這樣「愛小孩」的父母事實上反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和做決策的能力,造成孩子被動及缺乏自信的個性。長此以往,孩子長大後反而有許多生命的問題。

面對未來蟲

若你是此較不能放手的父母,如美欣爸媽,不妨靜下來想想:針對一突發情境,如「女兒班機被取消」或「女兒懷孕」直覺反應是什麼?不妨把當中的想法、感覺都寫下來。
你是否發現,絕大部份的擔憂並未發生?或不如預想的嚴重?

你可以探索自己價值觀、擔憂與恐懼是否承襲原生家庭模式?
可以探索你的反應模式帶來孩子什麼影響?
你是否是將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恩賜和性格?
你自認對孩子有好處的決定,是否只是在滿足自己的不足、虛榮或面子?或是在証明自己很優秀、很負責任?

美欣的更新過程

因為是美欣來求助、想改變,我們分幾步驟幫助她:

首先,先針對上述事件,我們不斷的以同理心回應,確認美欣的感覺:難過、害怕、傷心、憤怒、擔心、無奈、無力和挫折。再協助她探索,問「為什麼有這種感覺?」,確認造成各種負面情緒背後的信念想法。因美欣是基督徒,我們就引導她從愛神、愛人如己三種關係的角度,探索她對自己、對人及對神的看法。

美欣對自己有很多的想法:

因為我就是不夠好,別人才不認同我。別人不認同我,我人際關係就不好。
我要讓爸媽、公司高興,他們才會喜歡我,才有前途。
因為我的意見總是沒有別人那麼好,以後升遷很難。
若計劃要變更,就是我的構想不週全,這樣老闆會不滿意。
持相反意見會讓人受傷。雖然我不同意別人的想法,但還是贊成他,以免將來有麻煩。
不能讓大家滿意就乾脆都不要做,免得有人不高興,也免得把事搞砸。
反正我平庸,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作為。

對人想法:父母愛我、公司對我也不錯,但都很難搞

對神的想法:神要我們愛人,所以要優先考慮別人的需要,讓人高興,神才喜悅,祝福管道才會通暢。

再來,我們說明要健康一定要學習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緖。因為負面情緒是神創造人建構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來提醒我們有問題要面對。負面情緒是真實、且無對錯的,問題是背後引發負面情緒的想法需要被更新調整。美欣一開始無法接受自己,因母親從小就告訴她,即使是女孩也要堅強,不能有負面情緒,顯出自己的軟弱、無能,所以美欣就習慣性的會壓抑情緒。

「一直以來我都不敢説出自己真實的心情,朋友同事都説我成熟穩重,其實我偽裝得好痛苦!」美欣説。

「耶穌都對門徒説過"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這樣的話。」我們告訴她。
「我今天説出我憤怒、傷心、害怕、挫折⋯我覺得好釋放!」看來美欣可以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並做適當表達了。

接下來要心意更新了,因美欣説過,「我好想做自己!」所以要幫助她釐清一些「界線」。我們每個人都是神美好的創造,都各有各自的興趣、恩賜與才能。也是自己的責任、使命要完成神在每個人身上那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愛人如己,就是要先愛自己、做自己、能活出豐盛喜樂的生命,才有勇氣、信心和能力去愛人。事實上父母看見我們夫妻幸福、有理念,能做出好的決定、能獨立自主,也會很高興,就更容易放手了。

所以我們讓美欣釐清 自己的權利和責任。

「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先感謝爸媽的愛心,然後溫和拒絕我媽的介入和幫助。即使我媽説我不知好歹、沒有感恩的心,我也要操練尊重她的思想、態度,但我更重要是要有我自己的想法!」

至於要不要當全職家庭主婦,父母擔心的是他們小家庭的經濟能力,及高學歷在家帶孩的面子問題。其實在婚姻中,夫妻的共識應該優先於父母的期待。

「我可以和先生再討論,針對我們的財務狀況做一些整理、規畫。先生説過少一份薪水就過簡單一點的日子。我們可以一起去告訴爸媽,我們非常期待自己帶孩子,我不想錯過自己孩子長大的過程。」

美欣也從針對父母無法放手的問題中,得到一些亮光,更新對自己的看法,

「過去我都因為擔心別人不高興、害怕別人受傷而壓抑自己,造成自己更多痛苦。為了彌補對爸媽辛苦栽培的虧欠感而如履薄冰,特別是不敢讓我媽不高興。所以表面雖然保持平靜,其實內心澎湃不安。其實,自己和媽一樣害怕”萬一”,小心翼翼不敢往前衝,反而失去表現的機會,因而沒被升遷。其實,適當的思考”萬一”可以讓自己積極預備,但最重要的是盡心、盡力、盡意做自己能做的,其他的就要交託了。」

聖經話語的幫助

聖經上的一段門徒與耶穌的對話,清楚表明我們如何在自己的角色上站立得穩,而不隨別人的話語反應過度、隨之起舞。門徒上前對耶穌說:「你知道嗎?法利賽人聽見你的話很反感。」耶穌回答說:「凡不是我天父栽種的都要被連根拔起來。隨便他們吧!他們是瞎眼的嚮導。瞎子給瞎子領路,二人都會掉進坑裡。」(馬太福音 15:12-14 )我們發現耶穌的回答,激勵了許多為未來擔憂以及因界限混淆不清而困擾的人,而讓他們能更成熟做自己。

聖經故事的提醒

掃羅王在撒母耳先知警告他:「上帝將另外揀選其他人為以色列王」之後,就進入了「未來蟲」的模式;因此,當婦女歌唱:「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他讓嫉妬、恐懼主導了他所有的思考,以致大衛成了搶奪他王位的假想敵,大衛的戰功、大衛和約拿單的深厚情誼、大衛屢次的手下留情,都沒有改變他對「未來的想像」的劇本,導致無法使用大衞為他效力,而最後掃羅王自己和兒子們死於與非利人的戰爭中。的確,掃羅家族最後是失去了王位,但卻不是照著他的未來蟲劇本;而是他的未來蟲,攔阻了上帝讓萬事互相效力的美善旨意。

反觀大衛,在撒母耳按立為王之後,只享受了短暫戰功的榮耀,便進入了長期被逼迫、逃亡的日子;他敬畏上帝,使他「斷不敢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在成為「以色列王」的過程中,沒有弑主、背叛自己國家的罪行。他對上帝的信心與倚靠,讓神來成就祂的揀選和應許。

主耶穌教導我們:祂提醒我們,我們沒有能力用思慮讓生命多一刻。不妨想想自己,是否也有未來蟲呢?有特定對象和事件類型嗎?從自我探索開始,在真理裡更新而變化,經歷「真信仰使人自由」的新人旅程。

歡迎參加佳美協會的人際關係課程,幫助你真正實踐、實用聖經,成為在地如在天的人生。

你要過去?還是未來

啟21:4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我們常常在夫妻協談中看到許多夫妻關係裡有一個隱形的巨大敵人阻擋在當中,使得雙方遲遲無法跨越關係的裂縫。這隻卡在中間的巨敵一般人稱之為「愛翻舊帳」,牠實為有名難搞的思想毒蟲,名字叫「過去蟲」。

阿明和阿美夫妻一起來時臉上帶點客套笑容,但可以感受到背後的凝重,他們結婚十年,過去兩年二人常常因一件簡單的家務事引發成無法控制的爭吵。

「我永遠忘不了,我岳父在他七十大壽的生日宴上,竟然當眾說我是窮公務員,送給他的東西上不了枱面。我太太竟默認,一句話也沒講。他們一家人就是勢利眼!連我太太也是看不起我,只會為他爸解釋,對我講話不溫柔也罷,口氣都很差、總是跟我作對,還會在親友面前反對我,一㸃都不尊重我!」

「你自己也離譜,我爸生日板著臉,後來說要去洗手間就回家去。我爸是說得直白一些,但絕對不是看不起人。我爸是激將法,是要激發你更上進。我小時候也常被罵,他常說我讓他沒面子;我若考好,自己很高興,也被罵不知謙虛…」

「你看!你兇甚麼? 連道歉都不會!只會強詞奪理,又在為你爸解釋了! 」

「是誰比較兇?我真是很冤枉,你看你的想法是不是不可思議、無可理喻 ! 」

「不要再講了! 反正你們全家都看不起我!」

「都七八年前的事了,是你老是在翻舊帳,抱怨我爸,聽了很煩,你自己這種口氣,叫我怎麼溫柔! 」

二人相對吵了起來,阿明脹紅了臉。

我們比一下暫停手勢,他們停了下來。

阿明一開始的陳述,明顯是我們所謂的過去蟲,停留在過去的情緒,受過往的經驗牽制,一觸即發。在真實生活中,只要碰上類似情緒經驗的事,這過去蟲就出來折磨人,讓人無法真正看清真實的狀況,跳不出過去的負面情緒。不但看不見自己需要成長的部份,也往往讓人沒有動力或不願意去學習改變,因而錯失更新的契機。

過去蟲會讓人對於過去所做的決定一直自責,也會因害怕被人論斷、否定而不敢面對處理。滿腦子就一直想著:假如我當時做另一個選擇,我的人生就不會這樣; 假如事情當初如何如何,我人生就會如何的不同……過去蟲最終讓人深陷在我不夠好,未來無盼望…..等等的謊言泥沼中。

有對夫妻為了十年前照顧父親一事起爭執,兩人形同陌路。因為在公公確診罹癌之際,先生當下想辭職、專心照顧父親,太太卻擔心唯一的經濟來源斷炊,沒有答應。沒想到,一個月不到,公公病逝,先生怨恨太太自私,讓他沒盡人子的孝道,連父親最後一面都沒見到,因而先生陷入憂鬱中……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過去蟲之所以過不去,通常是因為當事人當時的受傷情緒沒有被處理。假如情緒沒得到紓解,就會卡住,很難有新的開始。所以首先要針對情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因為阿美上過傾聽的人際關係課程,知道如何做同理心回應,但阿美說,「只是因為他一直批評我家人,我氣被惹起,不想給他同理。」不過,總要有人開始放下老我,所以阿美願意先回應阿明,處理他當時受傷的情緒。

「你是說七年前爸爸生日宴席上,他當眾說你是公務員無法送大禮物,讓你很沒面子;你又認為我們應該同陣線,我卻沒幫你說話,讓你一直過意不去,很生氣,很委屈,是不是? 」

「是啊! 當然生氣! 你爸看不起我,欺負我,當然委屈,禮物還是你去買的,你說是爸爸喜歡的,當場你總該說說話……」

「看來是當時你認為我家人欺負你,我卻沒為你說話,讓你很失望,到現在還過不去,想到還是很生氣,是嗎? 」

阿美幾次來回的同理回應,讓阿明覺得被了解…臉上線條逐漸柔和……

抓蟲(探索讓人失去平安喜樂的根源)
阿明的過去蟲-負面思想若沒抓出來更新,表面情緒的紓解似乎可以改善關係,卻只會是表面且短暫的。此時,阿明想必是被理解了,有興趣也願意探索造成負面情緒的根源-背後的負面思想。於是他列出這件事情裡讓他情緒不舒服的想法:

・岳父怎可當眾親友面前笑我窮,如此欺負我、羞辱我? 早知道就不去參加…

・全家都看不起我,老婆居然不替我說話…

・假如當時不是跟阿美結婚,現在也不會如此憋氣,會活得比較有尊嚴⋯⋯

・我在阿美和她家人眼中甚麼都不是,只是窮小子…

・我跟阿美家人關係不可能改善。她不肯幫我,我無能為力…

・我永遠忘不了,也沒辦法原諒,娘家搞砸我們的婚姻。我不想理他們了…

更新從啟動器的客觀性開始
我們先針對阿明惹阿美氣的那段話來看看這些說詞有客觀嗎?
“窮公務員…東西上不了枱面…一家人就是勢利眼…我太太也是看不起我…總是跟我做對…一㸃都不尊重我…” 這些描述是出自阿明對當天狀況的解讀,是主觀且帶情緒的描述,經過兩人平靜的澄清,再請阿明試著拿掉情緒字眼,客觀再描述一下實際發生的事實:

「我岳父在他七十大壽的生日宴上,當眾說,”阿明是公務員,送給我的東西大家見笑了。” 我跟阿美扎眼睛,她看著我,沒講一句話。」

當阿明對事件盡量作客觀描述後,他說: 「我似乎又釋放了許多,好像是我過度解讀。事實上我岳父和阿美可能都沒我想像的意思。我現在沒那麼氣我岳父了。」
「那天感覺極度不舒服而離場,你自己現在有甚麼看法? 」我們問阿明
「事實上我自己覺得我做錯了,這些年來一直自責。太太責怪我時,我反而生氣就吵架!」
「所以憤怒的情緒與不客觀的解讀在腦中回鍋又回鍋,於是不滿、惱恨日益加增,很痛苦? 」
「是啊!不過今天是中了你們甚麼圈套,怎麼不敢說的都說了!」阿明笑著說。

將不是自己能力範圍的事,禱告祈求感謝交託
阿美說爸爸不是看不起人,是激將法,目的是激發人更上進。事實上,在華人社會這是蠻普遍的思維。父母用自認為對,但不合真理的方式愛孩子,讓孩子受傷卻不自知。阿明不見得此時可以完全交託原諒,但當他看到岳父不是故意羞辱他,也真誠的承認自己錯誤行為,願意禱告求神帶領保守自己的心,也願意求神讓他更約束自己行為,更合宜行事。

除蟲更新
處理過去蟲,並不是一味的要求對方或自己「要饒恕」、「不要講了」、「往前看」、「向著標竿直跑」,當然也不代表對方不需更新。但是,我們無法叫別人除蟲,最重要的是從自己做起。針對過去蟲,將話語中的「假如」拿掉,有意識地常回到「客觀事實的陳述」,但對於無法改變的過去,只能接納與放下交給神。以新的眼光看過去的事,更正面看已有的恩典與祝福有什麼。想想如何做可讓未來更好,因為「現在」就是未來的過去。

此外,有時候使我們受傷的人或被我們傷害的人,已經去世,或完全失去聯繫,此時我們無法真實的面對、處理。這時需要學習如何告別,把當中的傷痛處理、打包,將這些我們無法改變和處理的事「交給神」,神必賜平安醫治我們。

阿明檢視自己所列負面思想後說,「我更了解自己了,我沒想到自己對這事有那麼深刻的自責,認為他們看不起我、羞辱我,其實是內心認為我自己家庭,門不當戶不對,高攀了阿美,而深覺自卑。」

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章2節)「門不當、戶不對」是世界的價值觀,不是真理。我們要以永不改變的真理來幫助我們肯定自己的價值,也尊重別人。從神的眼光,面對過去發生的事,調整對己、對人的態度和看法。神應許我們在基督裡:「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歌羅西書3章10節),而且:「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章24節)

人際關係中的夫妻、親子彼此都是有愛的深厚根基,只要願意真誠面對、處理,都有可能重新開始。他們夫妻兩人要離開時,阿明說;「我知道我可以做甚麼。我可以學習脫去舊人,不再落入自我控告,多想想夫妻營討論的,為家庭設立可行目標,這樣好像有盼望了。」

夫妻恩愛美好的關係是家庭最好的祝福。我們在10月12-13日,將在新竹國賓大飯店舉辦「第八屆佳美幸福夫妻營」。課程內容包括:愛的表達、原生家庭、男女特質、傾聽溝通、親暱與性、健康的界線、面對衝突、合一盟約、不入誘惑,行動與計畫。參加過的夫妻,從八十幾歲金婚級的長者,到新婚的小倆口,他們的回饋:幸福感提昇!愛的表達更流暢!有些不解的衝突豁然開朗。夫妻營好像是汽車進場保養,可以讓車子跑得更順暢、更持久。詳情請參考:https://goo.gl/LYospU,或電洽:03-6672071。

否定蟲和完美蟲

否定蟲和完美蟲 8/1/2018
羅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也許是現今社會的生活型態大家越趨忙碌緊張,我們發現這幾年來尋求幫助的人也越急著希望我們直接給標準答案,馬上解決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若只是針對表面問題溝通解決,一時似乎也會奏效和解,但都無法持久,類似問題會一再重複發生。衝突的本質是來自於人心裡深層信念和價值觀的差異。因此,想要更有效率的來幫助求助的人改善長期的人際關係,我們開始試著請他們先用無限暢言(free writing)方式,不必受限也無須組織,心裡想到什麼就寫下來,儘量完整、真實的寫下衝突當下的事件、感受、想法⋯⋯等等。奇妙的是,藉由白紙黑字、一字一句的寫下來,求助者較容易跳出牛角尖,而能開始自我整理,把衝突的深層內涵(context)挖掘出來,以致於能夠看到問題真相,更深認識自己,而有深度的更新。

故事

之前有一個母親和18歲女兒重大衝突之後,他們藉著「無限暢言」方法,先揭開第一層自己心中的許多想法與認知:

媽媽關於女兒的種種行徑,寫著:

「對家人完全沒有關心,連問安也不會。回到家都掛著耳機,不跟家人講話。」

「用心栽培她,卻不上進,上網聊天的時間都比讀書多。」

「為她做什麼,都視為理所當然,不懂感恩,連謝謝也不會說。」

「做錯事也不知反省,只會頂嘴、狡辯,態度極差。」

「生活紀律太差,根本不受教!晚上不睡覺,早上叫不起來。」

「不體貼、不上進,犯錯不知道歉。」

「我對她的未來已沒有期待,想讀的科系考不上,希望她好自為之,對自己負責。」

同時,女兒那邊也洋洋灑灑的寫了三大張:

「我很廢,我是媽媽的累贅。」

「小學時有一次國語沒考好,她把我打到腿快斷了。」

「從小就常常被痛打,每次被誤會想替自己辯解,結果都是被駡得更慘!」

「我就是不夠好,所以媽媽從來不抱我,或許她覺得我噁心吧。。」

「我不會說話,媽媽常說我不孝,雖然她有說過一次她愛我,但我不相信。」

「我沒有優點,自制力差,不懂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麼爛,總拿不到書卷獎我也受夠自己了。」

「我真的超孬,又廢又蠢。花了爸媽很多錢補習,卻考不到想讀的科系,讓他們丟臉。像我這樣的人也許不該存在。」

輔導

讀到這裡你是否可以感受到母親的痛苦及對女兒的否定? 是否看到女兒滿滿的自我否定與挫折? 讀者是否也和我們一樣,對這對母女關係感到心疼與惋惜?

我們以佳美心意更新變化課程的方式,針對他們所寫的幫助母女各自探索自己。母親的痛苦來自對女兒的否定,也造成女兒自我否定及完美主義。母親有典型的否定蟲;女兒則有否定蟲加完美蟲。有否定蟲的人,一向只看負面不足之處,忽略優點,否定別人所盡的努力。或認為正面誇獎會讓對方太自滿,因而改以批評,甚至輕視態度對待。本想激勵人,卻常使對方喪志。這母親一直想用負面話語激勵出女兒的行動力,反而讓女兒自我否定,自我形象低落。

而有完美蟲的人,會設立一種高標準,無法達成時就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所以常無法肯定自己的自我價值,常不滿意自己,自覺慚愧,常會在挫折的情緒中痛苦自責,無法喜樂。這女兒不只事事不滿意自己,認為自己不夠好,她也認為愛是有條件的,做的夠好才能得到愛,所以也很難愛自己,甚至認為愛自己很自私。

母女經過探索學習之後,母親驚覺她負面否定女兒的模式與自己的母親同出一轍,今後她願意留給成年的女兒更多成長空間,仔細再想想女兒也有許多的優點,每個人都不完全,自己也不完全。我們很感動的是,最後母親願意為過去一直否定女兒道歉,並擁抱女兒,母女抱頭痛哭。之後母親還說出心意更新的重點: 「我需要多多上課學習,我之前以為打她、罵她,她才知道我生氣了,她就會積極改變,知道我愛她,沒想到卻是反效果。我以後要避免帶著情緒處理問題,並要多多正面鼓勵女兒。」我們也問母親是否不管女兒怎樣都會愛她?她說當然。這句完全接納女兒的話對於有完美蟲的女兒更新成長會很有幫助,在我們鼓勵之下,母親再次擁抱女兒並對她說,「不管妳怎麼樣,媽媽都愛妳!」

至於女兒,因為自我形象低落,又自我要求完美,年紀輕輕卻總是苦著臉,經過母親擁抱,終於露出了笑容。女兒現在相信母親是為她好、愛她的。只是因為錯誤的觀念、又沒學習合宜的表達和教導方式,願意原諒母親也不完全。要對付「否定蟲」、「完美蟲」首要的是建立自我形象,但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過程。其中又因為她認為愛自己很自私,所以我們鼓勵她寫日記並閱讀些建立自我形象的書,如,自在作自己,當女人真好……等類的書。

前面提到,真正的衝突是發自人心裡深層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差異,這些信念價值觀就像電腦的作業系統,每一台電腦都需要作業系統才能啟動工作。問題是人寫的作業系統都常有問題,甚至會中毒造成擾人的大問題。之前心意更新變化的課程時,有位同學提到我們要用”上帝版的作業系統”才不會出問題。譬如,人的愛是不完全的,人的尊重只是片面的。我們若堅持自己褊狹的價值觀,或接受社會世俗錯誤的觀念,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壓抑、受傷與痛苦。就如這故事中的母親一個錯誤的觀念”打罵可以帶來孩子積極的改變”所產生的後遺症要花很多的精力才能彌補。母親要一再提醒自己,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雖不完全,但神的恩典夠用,因為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而只有學習從神而來的愛與尊重才是完全、自由、釋放和永恆的。

朋友們,不知道你是用那一版的作業系統?願上帝祝福你!

佳美協會:使命是幫助眾教會建造會友,落實聖經的生活應用!

處罰的智慧

處罰的智慧 7/1/2018

約一4:18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
一個寜靜的周六夜晚,我們已經預備好要入睡了,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另一端傳來靜文焦急的求救聲:
「完了!完了!出事了!我們可不可以現在馬上過去你家?」
靜文是剛剛上過佳美人際關係課程的學員,是一個積極、好勝心強、負責任,向來以能果斷處理問題而自豪,有兩個女兒,分別為小一和小六年紀,。
「看來事情嚴重又無法處理,讓你很緊張? 」
「我快崩潰了! 」
「可以電話上先簡述一下嗎? 」幾句對話後靜文情緒開始平靜些。

「你知道嗎?今天早餐後,姐姐小菡拿月考的成績單要給我簽名,我看了差點昏倒!她一向拿手的數學竟然只考73分。我問她”考這種分數?!你怎麼解釋?”她竟抬頭瞪我一眼一句話也不說。我火大了,拿起棍子重重的打她,她竟衝出家門。過了一小時還沒回來,我就開始緊張,怕她在外面會不會碰到壞人。於是我就開車出去,在附近瘋狂找她,找一整天都沒看到人。她怎麼能這樣待我?她知道我這幾個鐘頭多麼煎熬嗎?不知道我會擔心嗎?她不知道我都是為她好嗎? 她不知道我為她犧牲工作,辭職做家庭主婦嗎?。直到晚上快九點了,同學的媽媽送她回來。她居然跑去找同學,把我面子丟盡了。我問她一天都到哪去了、做甚麼……小菡還是緊閉著嘴,一句話也不肯說。我拿起棍子想再揍她,但突然想到可以找你們,麻煩你們幫忙和小涵談談。我們現在可以來嗎? 」

我們迫切感受到這對母女很需要好好修補關係,但鑒於時間已晚,而且也需要一些預備作業,協談才可會有果效。所以,我們就建議靜文當晚給女兒一段安靜時間,先各自回到自己房間,安靜下來,找張紙,詳細寫下今天發生的事,並很真實 、真誠就像寫給自己看的日記般的描述過程中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感受,第二天再協談。媽媽同意後,我們也詢問小菡是否願意電話中先簡單聊一下。小菡倒是出乎意料的平靜、乖巧得讓人心疼的問我們,「是只寫今天的事,還是以前的也可以寫?」我們告訴她,想寫甚麼就寫甚麼,並且沒有她同意,我們不會拿給媽媽看。

溝通始於傾聽
在靜文密密麻麻的書寫裡,看到她對孩子焦慮、生氣、憤怒、甚至要崩貴的情緒及一連串負面想法:「太不負責任!」、「將來完了!」、「會不會碰上壞人出事?」、「我都是為她好,都沒想到爸媽會擔心嗎?真不孝!」、「竟敢逃家!太忤逆了!」、「真想好好再揍她一頓!」、「我的犧牲不值得,無路可走了!」

孩子的書寫裡則充滿自卑、自責和懼怕:「我是家裡的垃圾,總惹媽媽生氣、媽媽從沒抱過我」、「我笨到家了」、「媽媽氣未消,回家會被打死!之前考過這種分數被一直打、一直打,腳都快斷了。」、「如果沒有我就好了……」。小菡是個很有天份的孩子,功課好,彈得一手好琴,對人也十分溫文有禮;看到她滿紙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實在令人心疼。原來那天小菡就躲在同學家,想等媽媽氣消了再回家,以免被打。

靜文這時已束手無策,所幸在佳美的課程中,了解「只能改變自己,無法改變別人」的原則。協談後,她願意運用課程中的 – 心意更新而變化「ABCD」方法,開始在每次衝突後,安靜禱告並客觀詳細的記錄啟動事件、內心深層的情緒以及回應的行動,最後省思整個背後觸動的信念。在多次的自我探索後,她猛然發現自己每次生氣的反應模式竟然和她父親當年對待她的方式一模一樣!靜文的父親希望女兒出人頭地,把她當兒子養;卻常常嫌她表現不夠好,無法光宗耀祖。每次父親一生氣,就會說:「妳完蛋了!」、「妳沒有前途!」、「女生就是沒用,枉費我全心全意培養你!」父親也常常賞她巴掌、或是一頓皮條。認真分析自己後,她才驚覺自己對女兒的心態、做法竟然和爸爸如出一轍:花了這麼多錢讓女兒唸私立學校,還犧牲自己工作前途,就是希望她以後有出息。當孩子考試不合自己預定的標準時,她駡人的內容,幾乎就像爸爸說她的:「你沒有用,你完蛋了!你不孝!」,並且,動手毒打的行徑也是一樣!這個發現,讓她大大痛哭了一場。

多年來,靜文為了向爸爸證明自己有能力,她半工半讀、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完成學業,有相當成功的事業。可是,在內心深處她並不滿意自己,處處與同事比較,常認為別人不接納她、看不起她……有種種負面思想;也常論斷自己,引起焦慮、憤怒,而出現失控的行為。靜文把失控的打罵女兒合理化成,”我打她是要用處罰讓她知錯、讓她更上進”。此時,她恍然大悟。父親的處罰行為,事實上造成了她自己極度的自卑,也讓她逃離了家、分離了她與父親的關係。她發現,同樣的,自己也與女兒關係疏離,自己的做法很深的傷害孩子!

不要惹兒女的氣
聖經說:「不要惹兒女的氣」,主要是因為孩子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成長面向有不同的需要。嬰幼兒時期,會用哭來引起注意,讓父母知道要給奶、換尿布、想要人陪、想玩、想睡,來滿足他們生存的需要。其實沒有孩子是會故意讓父母生氣的。如果父母將之解讀為:「愛哭愛鬧」,認為孩子是不聽話,不乖時,就會採取處罰方式管教。現代很多父母因為忙碌,沒時間了解、溝通,變成很容易直接駡一駡、打一打比較快。但是不問原因,沒以同理心對待孩子,事實上無法達到教養的目的。

往往父母處罰的目的是讓孩子聽話,達到父母期許的目標。目標達不到,就決定處罰。但關鍵是,若訂下的目標不合宜,對孩子反而是損害。因此,父母應先檢查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合乎神的真理,並探討處罰的動機:

是擔心孩子走偏了,想要透過處罰找他回來?

是因為孩子沒照自己的規劃走、沒達到自己的期待?

所以很重要的是,自己的期待有合神心意,重視孩子的恩賜,重視身心靈、全人的健康嗎?我們教導孩子,若任隨己意、觀念偏差,就會「惹孩子的氣」,不只喪了志氣、影響親子關係,也影響他們和別人,和神的關係。

父母懲罰孩子背後的動機是希望孩子警覺,而以後不再做錯的事,希望孩子不是因害怕而做討父母高興的事。但往往處罰卻帶出後者的結果。父母以為孩子乖巧,殊不知表面的乖巧背後很多是過度懲罰造成的身心靈傷害。我們推廣「理理力」的溝通方法—同理對方、說明自己的道理,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下,讓孩子真正認同父母的價值觀,共同商定、期待未來能怎樣做,引導他到對的方向。溫和有效的同理心溝通,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下一次面對同樣情況的時候,他可以如何為自己做出對的決定。常常我們以為重罰之下孩子就會乖,但我們之前也討論過,聰明的孩子常從處罰中學會欺騙、閃躲;孩子也常越被罰心越硬,特別是青少年期的孩子常越罰越不聽話,一直出問題讓父母頭痛。

我們應當思想上帝把孩子交託給父母的目的:養兒育女的目標是使孩子能獨立、自立,為自己負責任,是使他們能夠「離開父母」,能和別人有健康的聯結;但社會的焦點往往只在乎他們是否有能力賺錢、養家。其實,我們發現最重要是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人際互動能力,以及是否能自立經營一個家庭,有能力教養下一代。我們的社會比較忽略這個層面,重心都在外表的成就。父母也常想要支配孩子的決定,然而,我們有把握為孩子做的選擇,是全面、是最好的嗎?在台灣,許多大學生仍無法獨立思考,為自己負責。追根就底,原因多半是因父母管太多,孩子乾脆放棄思考,全都聽父母的,以至於進入社會後也想聽別人的,因而隨波逐流,心靈空虛。

所以,建議父母不妨自我檢視處罰帶來的實質影響:

有效的管教嗎?

達到我的目標就是最好嗎?

達到建造孩子的目標嗎?

保守口舌

此外,我們討論的處罰不只是責打,或剝奪物質、或權利,還包括情緒的虐待,如:不尊重的辱駡、嘮叨、眼色、口氣、肢體動作……等等。這些情緒的處罰所造成的傷害甚至更甚於責打。有些父母平常疼愛、溺愛孩子,但一發起脾氣,沒有節制的口出傷人言語就,更是大忌。譬如:

「你是豬啊!」這是羞辱人格,貶損人的自我形象。

「 (這種表現)你完了!」這是給他負面的咒詛,讓他失去盼望。

「你真沒出息!」這是論斷、貶抑孩子的價值,喪他的志氣。

「你這個樣子,我不愛你了。」截斷親子之間愛的關係,暗示必須建立在特定條件才給予愛。

「我不是你爸(或我不要當你媽)。」否定親子關係,指涉他不配。

這些話語,傷害心靈之深難以估計,也嚴重破壞雙方關係。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享受愛的關係。跟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活得很痛苦,也會影響他們日後和別人的關係。

賞罰的真諦
箴言 6章16-19節說:「耶和華所恨惡的有六樣,連他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 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 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弟兄中布散紛爭的人。」箴言29章也說:「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杖打和責備講的是神恨惡的哪些事,以及言語急躁、暴怒之人。如果父母在暴怒下,言語急躁,不加思索處罰孩子,責罰原因又與神所恨悪的事無關,只是因孩子達不到自己(不完全的人)所設下的標準,這些都不是合神心意的事。

聖經說「引導孩子走當走的路」,也說:「萬事都互相效力」。齊時,年齡越小時犯錯,改正的成本越低;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小時候能修正錯誤,可以幫助他以後少犯錯。我們需要抵拒世俗「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想法,而是培養孩子有獨立能力,能與別人合作,不是把「別人」當競爭對手。不是認為把別人都打倒了,自己才能成功,而是視為夥伴、合作對象。人際關係好,人生才有幸福。

靜文因三年前女兒逃家事件開始,決定改變自己。開始每天給自己安靜時間,進行一連串的自我探索、更新許多隱藏的負面思想。也積極上相關課程,讀親子、家庭方面書籍。她也勇敢的修復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不再害怕回娘家。也開始與女兒用同理心良性溝通、引導、尊重她對各項學習的選擇。她最近常說,「我現在常抱我女兒,覺得她很可愛!」我就回答她,天上的阿爸父也覺得你很可愛喔!看到她們美好的親子關係,我們覺得很安慰!

神賜每一個人榮耀尊貴為冠冕,了解孩子的恩賜和獨特性,在孩子可感受的愛裡幫助他發展正確的態度,為自己身心靈健康負責任。約翰一書4章18節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與大家共勉。

親愛的朋友,但願每一個家庭都蒙恩、滿有平安、喜樂與祝福!

大方獎勵孩子錯了嗎?

大方獎勵孩子錯了嗎? 6/1/2018

箴22:6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麗文氣急敗壞來訴苦,因為先生又「犯規」了!!這一對恩愛夫妻,每次的衝突,幾乎都是因為獎勵孩子造成的。

「我先生動不動就奬勵,幫他拿拖鞋,獎金十元!九點以前完成作業,獎金三十元!考試100分,獎金100元!打電話跟阿公阿媽聊天,100元!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兒子說,幫媽媽做什麼事,都沒有獎勵。他才小學四年級,這種想法怎麼得了?」

「兒子昨天玩電動,玩到睡覺前才想到有一個作業沒寫,爸爸竟然說,動作快一點,三十分鐘以內完成,獎金100元。這種管教,怎麼對?」

這一天,因為兒子看到鄰居家哥哥在玩美國流行電動滑板,他很羨慕,來找爸爸:「怎樣才可以獲得這個獎品?」爸爸說:「幫媽媽洗碗一個月,我就買給你。」這一來,引爆麗文的脾氣!在她看來,電動滑板要一萬多元,這樣的獎勵內容太離譜了!「孩子才十歲!怎麼可以答應給這麼貴的東西?」先生卻覺得很委屈,因為他獎勵孩子,要他懂得關心媽媽的辛勞啊!

過猶不及

相對於動輒打駡的家長,獎勵型的父母,似乎應該給予更多的掌聲,不是嗎?

這也是麗文的先生無法理解:太太幹嘛這麼生氣?

在他看來,自己這麼愛孩子,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慷慨一點有什麼大錯嗎?是給自己的孩子,又不是別人!他可是奉行「不要惹孩子的氣,以免喪了他的志氣」,所以用賞不用罰。面對麗文的怒氣,他的解讀是:太太情緒化,忍一忍就算了,不用多談,免得吵架。因此,多年來,他們夫妻兩個人在孩子教養方式的歧異事實上一直沒有真正取得共識。

「獎勵」,其實是有危機的教養方式,不正確的獎勵,最常見的後遺症,就是造成孩子只要沒有獎勵,就沒有做事的動機。事實上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是要做"對的事",而是想拿到獎賞,如果孩子做事的動機只是為了獎品而去做,不是真的為自己負責,當獎勵沒有了,動力也會同時沒有了。另一方面,獎勵不當造成過度溺愛,這樣的孩子,一般而言則有缺乏方向感的問題,日子過得很渙散,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另外孩子也可能因迫切渴望要得到想要的禮物,而做出作弊或欺騙的不當行為。

因此多關心孩子做事背後的動機,以同理心方式引導讓他能講出來,再憑真理去引導孩子。再者,父母教養原則不一致,孩子觀察力強,很自然會往標準比較鬆的父或母靠攏。隨著年紀越大,也造成孩子越來越困惑,不了解自己的責任、目標、價值觀⋯⋯。

談到這裡,這位好爸爸說:「好吧,讓我們好好談一談獎勵孩子的原則。」

建立價值觀和原則

其實父母的獎懲態度,往往和自己的價值觀息息相關,更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如:重視成績,用獎賞或處罰來引導孩子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果這個目標本身就不合宜,對孩子長期而言可能造成傷害。

賞罰是一把導引孩子成長、成熟的量尺,因此,第一步,父母要先檢查自己的價值觀是否合神的真理,是否客觀符合孩子恩賜,還是這是一把隨從現今風俗的尺?是不是因為缺乏信心和安全感,不自覺落於與人爭競、比較?譬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個流行的廣告詞,把很多父母搞到雞飛狗跳,一直落在和別人比較,不管孩子的腦部發育如何,恩賜在哪,為了不輸人,開始積極的獎或罰,往往適得其反。真正要贏在起跑點,是發掘孩子的天份恩賜、熱情所在,然後能無畏世俗的比較,支持他發展。

行道是日常的實踐

「你們怎麼獎勵孩子呢?」他們問。

細想來,我們對待孩子盡可能少用物質來獎勵。

記得他們小時候,為了鼓勵他們看書,我們常帶孩子從圖書館借他們喜歡的書回來,完成閱讀的就打勾,他們就很有成就感。因為該做、想做的事完成了,覺得自己很棒!

不論自己的功課或分擔家務,我們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也是成長、培養他們自立的重要訓練。我們偶而會安排全家好好慶祝的聚餐,可能因為姐姐或弟弟完成他們的任務,我們的重點會特別針對認真、誠實、負責、仔細、堅持…等品格方面,感謝他們讓全家有個好理由來享受大餐。

女兒小學時曾經提出很想要一組American Girl(經典洋娃娃),那是有一本主題配一個主角娃娃的套書。她同意要先看完全套書再買娃娃,並帶娃娃講故事給全家聽,她把全套看完,發現故事比娃娃有趣,所以只選買一個娃娃,用同一個娃娃講完所有故事。

「固定給孩子零用錢好不好?」

我們家的孩子從小學低年級就給固定的零用錢,並要求要記帳。因當時在美國我們開支票給他們,兩個孩子都有一疊支票。兒子上國中時,把所有的支票還我,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需要;但是上高中後有一天來要求,可以把支票還給他嗎?我們跟他溝通,已經給出來,所有權就是他人的,他人可以決定還不還;現在這個情況,是我們願意再給你。我們趁機教導孩子東西所有權的觀念,否則若觀念錯誤會影響他們對別人的期待,達不到時就可能生氣而影響關係。

更美的獎勵:尊重並話語的安慰、造就、勸勉

我們邀請麗文夫妻思考一下:

獎勵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要達到這個目標,採取了那些方法?效果呢?

與孩子有好的關係,培養孩子負責任,將來能自立,應該是做父母都想達到的目標。

父母雙方都必須先探索自己的價值根源,以真理為調整的準繩,才能進一步尋求共識與解決之道。我們認為,一切的獎懲都是外在來的,核心的目標應該在激起孩子的動機,為自己負責任。

麗文的先生期待以獎勵孩子讓兒子關心媽媽的辛勞,立意良善,但卻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因為當時兒子關心的是能不能拿到電動滑板,而不是媽媽辛勞與否。麗文家物質生活豐富,不論是禮物、吃大餐、旅遊已經是日常生活形態,但還是習慣用物質來獎勵。孩子沒有缺乏,物質獎勵其實養成孩子浪費不懂感恩珍惜,到手玩具起初新鮮玩玩,很快就棄於牆角。麗文先生無視於此而繼續給獎品,經思考後他説可能只是在補償過去自己在物質上的缺乏。

神創造的人,是「有靈的活人」,有別於其他受造物,人追求意義感,對自我的形象、社會的認同、友愛的關係,都有深刻的需求,因此,更美、更好的獎勵,其實是透過話語去安慰、造就、勸勉孩子,尊重他的自由意志,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勇於發掘恩賜、追求榮神益人的遠大夢想。

我家兒子在美國申請大學時,因為成績不夠好,無法申請他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只能退而求其次申請心理系,而有些許的懊惱和擔心。我們安慰鼓勵他,不管未來做什麼,心理系做為知識基礎,於人際關係會很有幫助;大學有雙修、三修⋯⋯等等機會,最重要的就是每一階段都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碰到什麼,就專心一致完成該做的,就不會白費工夫,不會浪費掉。後來,他讀大學時十分努力,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再深造時,如願進入他理想的研究所,心理系的學習在他擔任管理工作上,確實給他很大的幫助。

有愛與尊重的社會應該不需要獎賞,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也不用處罰,就可以改變錯誤的行為;家庭更是如此。因此,愛的關係非常重要,關係好,親子就有許多可以溝通、交流、相互調整;反之,關係不好,硬要給什麼方向、建議,只會更不好。愛與尊重讓孩子感受自己的重要,會帶出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而安全感與歸屬感是建立孩子為自己負責及將來可以成熟自立的基石。不論獎或懲,教導孩子走當行的路,讓他能到老都不偏離(箴言),走在愛神、愛人的道路上。與大家共勉。

親愛的朋友,但願每一個家庭都蒙恩、滿有平安、喜樂與祝福!

佳美協會:使命是幫助眾教會建造會友,落實聖經的生活應用!

夫妻經濟上的合一

5/1/2018

難道我是台傭嗎?

玉芬已經不知多少次在我們的家中哭泣流淚,就是因為夫妻間金錢處理的問題。

「結婚之前,婆婆就交待我先生金錢不可以讓我管,一定要他自己管。根本一開始就把我當外人」

「結婚20幾年來,我真的是完全無法在金錢上給意見插手,不論大事小事。」

「他收入多少,我從來不知道,我只固定每個月領零用錢像個台傭一樣。」

「每個月他都要盤問所有的支出,我實在很委屈,省吃儉用很辛苦,偶而和朋友吃個下午茶他都要唸。」

「小叔,小嬸沒有上班,我先生事業有成,婆婆就要他固定供給他們生活費。我的小嬸動不動就買名牌包,過得好濶綽。有一次,我買了一個有牌子打折的真皮皮夾,我先生就駡我虛榮。」

「有一次吵架,他竟然跟孩子講,你媽媽不用賺錢就有錢花,還一直吵吵吵,就知道愛錢。竟然孩子也跟著說,人要知足,說我不知感恩!」

「難道家庭主婦沒有貢獻嗎?每個月領的連傭人都不如。孩子想要什麼,都只有爸爸說了才算,他們當然不尊敬媽媽。我回娘家,要買什麼禮物都要他同意,過年過節我想買好一點的禮盒,都得爭取半天,他還不一定會答應。」

這些對話、現象,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即便是基督徒婚姻,仍大半不能倖免於類似的困境。它們如不定時炸彈般,無預警地、不斷地摧殘這個婚姻。

 

家庭觀念(今世的風俗)VS真理

玉芬夫妻互動可以說是承襲婆家「丈夫至上」的傳統觀念。 這個價值觀,幾乎成了大多數華人家庭牢不可破的「真理」。以我們多年婚姻輔導的經驗懇切建議每一個想進入婚姻關係的人,要和另一半在金錢處理上,一開始就朝「夫妻財產共有共享、經濟合一」的目標來達成共識。\

我們結婚到美國念書時,很自然地就被引導在銀行開了二人共同帳戶,所有的收入和開支都合在這本帳戶,共同擁有、分擔,雙方擁有相等的管理和使用權利;聖經告訴我們,結婚是:「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神也說,夫妻是「同負一軛」,在婚姻誓詞中,「不論貧窮、富足,健康、疾病,一生不離不棄」的誓約基礎下,經濟合一,可以說是理所當然。夫妻沒有辦法經濟合一、共享,關鍵在被社會文化與家庭觀念及彼此信任基礎不穩固所影響。

 

神的心意:合一

在玉芬的婚姻中,經濟沒有合一,當先生順從母親的意思按月拿錢支助弟弟的家庭時,太太因無法了解狀況而有不受尊重的感覺、對先生產生不信任、猜疑。這些負面想法和情緒長久以來造成玉芬沒有安全感及心理的不平衡、也一再侵蝕夫妻間的親密關係。

因金錢爭執的夫妻,雙方往往也會在子女面前抱怨,甚至向兒女數落對方的不是,造成孩子受傷,兒女和父母間的關係也會因此變質,甚至形成不同的「結盟」,相互對抗、衝突。夫妻雙方理當彼此溝通有一些共識,兩人共同做預算、一起為家庭努力,家庭才能和諧。若雙方各自為政,或一方獨攬大權,因各自金錢觀不同,在家庭的重大財務決策關口上,如:置產、兒女學費等,就可能預埋一些引爆彈。

聖經說:「財寶在那裡,心就在那裡。」我們看到身邊的親友間,若婚姻關係中經濟合一,婚姻生活中的爭執少了許多。若經濟優勢的一方願意先捨己、與配偶合一,未來的祝福絕對遠超帳面上的「損失」。我們的兒子去年結婚,我們給兒子媳婦的忠告就是經濟合一;經過一段討論後,他們同意完全的共有共享。我們相信,這會是他們一生最重要的幸福基礎之一。經濟合一,可以透過雙方開誠佈公的討論達成,包括:對家庭未來規畫的想像、收入與支出的透明、一起做家庭預算……等等。我們在婚前輔導的時候,會更細膩的引導,未來再以專文與大家分享。

 

先從自己釋放出發

然而,對大部份已長年經濟分開的夫妻,金錢處理的模式很難馬上有所改變。我們的建議,是先從幫助自己釋放開始。

以玉芬的情形來說,她當然可以把「經濟合一」當目標,但先生還無法配合之前,必須先處理這些帶給她痛苦的想法。譬如,因為不清楚先生的金錢來龍去脈,而猜疑、讀心蟲作祟,擔心先生不愛她、擔心別人看不起她、⋯⋯因此痛苦不堪。透過探索與學習,幫助玉芬自己先脫離不健康想法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也學習能更心平氣和與先生溝通她的需要和想法。

「啟動器更新」即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試著把發生的時間、話語內容、肢體語言,重新客觀的寫下來(若不是可以用攝影機拍得到的,就不是客觀事實),先幫助自己澄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她的感覺或內在的想法,是第一步。如玉芬提到:「婆婆根本一開始就把我當外人」「偶而和朋友吃個下午茶他都要唸」,這是玉芬的解讀而非事實-婆婆並沒説"她是外人";針對下午茶,先生確實說的是「省㸃花」。

冷靜時,玉芬承認「婆婆待我不錯」,「先生也比我理財更有方」。

我們針對玉芬的信念、做法檢驗並更新,帶給玉芬痛苦的是她的感受,而這些負面感受/感覺的背後可能是一個不合真理的想法或信念,需要被更新釋放。如:把財務的安全感交託給上帝,而不是寄託在先生的改變。相信「上帝是真正的供應者,神量給我多少,我都當知足」,也把焦點放在上帝給自己的他連得(talent,聖經裡金錢計算的單位,也是英文裡才華、恩賜的意思),將先生提供的生活費做好管理,逐步脫離和他人比較、委屈不平的狀態。真理使人得自由, 而上帝滿滿有真理、滿滿有恩典。華人的家庭中,界線觀念常常很模糊。其中包括:父母的期待、金錢的處理、人際關係⋯⋯等等方面,往往因過度介入,令人喘不過氣。當我們了解真理,就能澄清自己的責任,而減少責備別人或自責。在輔導後了解真理,並為了孩子健全成長,玉芬也開始勇敢平和向先生表達,並彼此約束不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

 

不完全的人的完全

每個人都難免期待配偶帶給我們幸福、快樂、滿足、愛、歸屬感、安全感⋯⋯。但我們都是罪人,不完全的人,若期待一個罪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成功率會有多少呢?因此,應當調轉眼目來仰望神,多給對方成長的空間和時間。

此外,神給每個人恩賜,好讓我們可以完成上帝那美好、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神會使用祂給我的恩賜幫助、服事人,讓我們體會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從中得到滿足、成就感、價值感。華人的家庭中,丈夫往往把原生的家庭需求繼續納入他的照顧責任藍圖,妻子則以婚姻的核心家庭為優先考量,以致彼此財務不透明,彼此猜疑。我們相信神配合夫妻成為生命共同體,是要彼此發掘對方不同的恩賜,無論是個性上或才能上的,並鼓勵、發展它們,互相激勵、一起成長。兩個雖然不完全的人,貢獻彼此最好的部分,配合起來,相信就是神看為最美好的,也是婚姻的豐盛美好祝福!

親愛的朋友,但願每一個家庭都蒙恩、滿有平安、喜樂與祝福!

佳美協會:使命是幫助眾教會建造會友,落實聖經的生活應用!

看孩子的問題之前,不妨先探索自己

2018/04/01

看孩子的問題之前,不妨先探索自己

幾年前我們認識了一對夫妻,先生溫文儒雅,事業經營非常成功且極熱心公益,支持不少公益團體。太太美華是家庭主婦,溫柔婉約又漂亮,常與鄰居們分享婆家種的有機的蔬菜,是很令人喜愛的朋友。

有一次,和美華聊天,她提到了她的煩惱:「我的女兒常常從學校打電話回來,要我送東西去,譬如說,十一點才從學校打電話回家,說中午她要吃某家餐廳的皮蛋瘦肉粥。」

原本一早辛苦準備的便當,就這樣被國中一年級的女兒放棄不吃了。更讓這位媽媽挫折的是孩子用命令式的口吻說:「你給我送來!」

因此,這位媽媽得想辦法調整原本已計畫好要做的事。內心雖然覺得女兒這樣要求不好,卻也勉強去做。她說:「我常在很矛盾的感受中,完成這些事。」

孩子有這些教養問題通常與觀念及配偶是否有共識很有關係。因此我問她:「妳和先生談過嗎?」

「我常向先生反應,孩子愛吃外面的飲食,不吃我做的飯菜。先生就說,是我做得不夠好吃,孩子當然不喜歡吃;她在成長,就買她愛吃的不為過;孩子心情好,書也才讀得好。」美華無奈地嘆了口氣,說:「我先生還會訓我一頓說,我的責任就是把家和孩子照顧好,我已經不用天天侍奉公婆,很好命了,不應該再抱怨!」

美華又說:「我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被寵壞!以後沒辦法和別人相處。我的先生竟然說:他自己從小被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長大後也沒有變壞!他還數落我對自己要求太低。」 「最令我生氣、挫折的是先生每次都是在孩子面前説這些話!但是我又會壓抑情緒,因為我辭去工作就是為了要把家庭照顧好,盡力滿足先生跟孩子的所有需求。但是,忍耐一陣子又會受不了。」一向溫柔的她,壓抑過久時就會突然爆發脾氣。先生和孩子就會抱怨她:

「妳的脾氣真是不好,家庭氣氛都被妳搞砸了!」

「我覺得好冤枉,明明都是他們太難侍候…… 」美華突然語出驚人說:

「我常常想離婚,他們把我當機器人,怎麼做他們還是不滿意。」

探討原生家庭的影響

繼續聊下去,發現這位媽媽對女兒竟然都是負面評價,有一股很大的怒氣。

「她長這麼大,總是丟三落四的,不能好好為自己負責嗎?我們夫妻吵架,導火線都是小孩!」

「她怎麼可以把我當作下女?女兒不是應該聽媽媽?幫媽媽嗎?她像討債一樣,我怎麼做奴才都不夠!」

讀到這裡,不知讀者有什麼想法?看起來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家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當我們以同理心一起探索她對女兒的想法與感受過程中,這位沮喪的媽媽,赫然警覺到自己對女兒的態度,竟然與母親對自己的態度如出一轍!

美華回想起自己從小就是個乖小孩,在家非常聽話。母親需要幫忙的時候,都叫不動弟妹,只有她會立刻去做。但母親也不會指責弟妹不聽話,這令她覺得非常不公平。此外,母親不只沒有誇獎過她,還常常嫌她笨手笨腳,甚至說她長得醜要努力才能取勝。母親對她經常的否定,造成她自我形象低落;養成一直以犧牲的方式討好所有人來肯定自我價值。她變成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更認為滿足自己的需求是自私的。

更新帶來醫治

自我形象要好,必需要能確認自己有價值的。通常,一個人是從養育者的眼中和態度中體會自己的價值。她做家事是想做乖女兒以討好母親,但卻得不到母親認同和肯定,因此自我價值受到貶抑。沒有自己、無法愛自己,成為她人際關係受挫的關鍵因素。在夫妻關係中,由丈夫單方向決定她的價值;在親子關係,又無法有自信扮演母親的角色。長此以往,負面的循環不斷累積,終至自己身心俱疲,無法承受。

猶太祭司孟德爾曾對健康家庭做了這樣的素描:

我是我,是因為我生來如此

而你是你,是因為你生來如此

如果

我因為你才成為我

你因為我才成為你

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

愛人如己,從愛自己開始

如何幫助美華呢?我們試著與她溝通耶穌說的「愛人如己」的真理,學會了愛自己,才能用對的態度去愛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獨一無二的創造,衪賜我們榮耀尊貴為冠冕,每個人也都有不同恩賜。只是,我們的價值與恩賜經常在成長過程中被扭曲了。

如何愛自己呢?我們幫助美華先認識、接納自己,承認並接納自己對母親的負面感受,也願意原諒母親因沒機會學習合宜的話語和方式溝通而造成自己的傷害。我們請她誠實探索寫下內心任何傷害自己的想法,如:神不公平,我一生多苦難、家醜不可外揚、向人求助是懦弱的,我的外表和表現不好沒價值是家人累贅,做自己滿足自己是自私的…等等。再以聖經中的真理取代這些傷害生命的思想。

從成長的原生家庭中去探索、認識自己是一個不錯的開始。華人家庭關係中界線觀念非常模糊,界線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許多偏頗的性別成見。不要被小時候那個受傷、不成熟的小孩給綁架了,我們現在是長大成人了,是屬主的人,可以為自己負責,活出神的應許。

我們鼓勵美華先把從人際關係課程中學到的理理力溝通法,實際用在與女兒和先生的溝通上,

理:同理心先同理對方

理:客觀地說出發生的事,理由及自己的感受

力:有效力的說出自己能做或不能做的,或對方是否可配合的期待。

針對女兒便當問題,理理力的說法,可以對女兒說,”女兒,你是想媽媽沒上班,中午若有個皮蛋瘦肉粥吃,很幸福是嗎?””媽媽已經為你預備好了,你也帶到學校了,臨時不吃我做的便當,讓我覺得很難過。若你期待有甚麼菜色下次可以提出建議,我再看能否配合。”對先生也是用理理力溝通法,例如針對先生都是在孩子面前説她,美華試著說,”你認為我沒有盡量配合孩子的需求,讓他們有最好的心情讀書,也認為我常抱怨,讓你很不高興是不是?””但你在孩子面前說我,造成孩子常說爸爸也這麼說,他們對我也不尊重,讓我很不舒服很難過,請你以後有甚麼不滿意或建議,可以不要在孩子面前說,找時間我們兩人私下溝通嗎?” 美華開始用不帶情緒的方式跟女兒和先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她發現家裡氣氛好很多,自己也不再累積那麼多怨氣。她更決定踏出去學畫畫,而從中肯定自己是有恩賜的,而得到滿足、成就感、價值感。也為自己預備一些時間安靜與自己對話,雖然還沒有受洗也願意禱告求告神,她發現她的心平靜安穩多了。 真理使人自由,神是滿滿有真理、滿滿有恩典,更帶來超越時空的醫治之能。看到她越來越喜樂、健康,真是感謝上帝的恩典。

壞孩子的心聲

「壞」孩子的心聲 3/1/2018

媽媽帶著十歲的女兒過來求助,因為孩子變壞了!在筆者用同理心傾聽這「壞」孩子的心聲後,很驚訝地發現以往的許多盲點。
先前媽媽打電話來,説孩子變壞、不聽話了。擔心地訴說女兒不好的行為,像是:有需要修改的作業,她會藏起來,卻騙說沒有要修改的功課。「她明明喜歡彈鋼琴,可是每天總是拖拖拉拉,沒有一點企圖心。」最近她把報考鋼琴升級的報名表弄丟了,不敢講,「一直騙我說第二天會去交,弄得差點來不得報名。」媽媽覺得勢態嚴重,留下女兒,希望我們能幫忙輔導。

因為是第一次見面,為了幫孩子放輕鬆,我預備了鬆餅,並讓他選擇自己要的口味。

「妳家鬆餅好好吃喔!」她居然先開口。

「喜歡吃的話下一次有機會可以再來吃喔!」

看她吃得差不多了我問她 ,「知道今天為什麼來這裡嗎?」

「媽媽說你可以幫助我變得更好。」我驚訝她説出這樣的話。

「所以你想變得更好,雖然不認識阿姨,還是很勇敢地來了?」

「是啊!」我給她比個大姆指按讚,是可以直接進主題談「敏感」問題的時候了。

「聽媽媽說,有寫錯要修改的作業妳都說改好了,其實沒有,媽媽這樣說對嗎?」

「先騙她一下,才不會挨罵、挨打。」

「很害怕嗎? (她點點頭)有寫錯的作業就會被罵或被打嗎?」

「不是每次,但因為媽媽教完之後,就會把過去的事情抓出來一個一個算帳,順便再罵ㄧ罵,很浪費時間就不能玩了,我就很生氣很煩。」

「所以就為自己想了辦法?」

「對啊,所以就找媽媽比較忙或比較累的時候再講,我媽就沒時間管,就不會打罵我,也會有比較多時間玩。」

「妳還蠻會觀察的!聽説你喜歡彈琴,可是升級報名表沒有交又說隔天會交,是不想升級嗎?」

「我想升級,但是如果當時說報名表丟了就會挨打,只好騙媽媽⋯」

「所以先保護一下自己?(她點點頭)你喜歡彈琴也想升級,什麼原因為了練琴鬧得不高興呢?」

「如果我旋律先聽熟,就會彈得很好,有時沒時間聽熟,就胡亂彈就彈錯,或拖拖拉拉就會挨罵。」

「胡亂彈和拖拖拉拉是因爲想玩嗎? 」

「如果我八點多開始練琴,媽媽就會要我彈一個多鐘頭,如果九點多再練,就就只要彈半個鐘頭,因為十點以後社區就不可以彈琴。所以,我就盡量拖到九點多再開始。」

「還有沒有什麼事 可以告訴我嗎?」

「姐姐書桌的位置,媽媽看不到她,所以她偷偷玩手機也不會被抓,我告訴媽媽,媽媽都不處理。但是我彈琴 只要動一動、東張西望,就會被罵不專心。真不公平!」

「有什麼事會讓你緊張,會躲躲藏藏嗎?」

「自己會拿錢偷偷去買東西吃,因為媽媽不准我隨便買東西吃。」

「你的錢少了,不會被媽媽發現嗎?」

「錢是爸爸給的,媽媽不知道我有錢。」

「東西買完就很快吃完嗎?」

「很好吃,我都慢慢吃。」小女孩眨眨眼,告訴我她的小秘密:「包裝紙我會小心丟在媽媽不會用的垃圾桶,所以都不會被發現,但是有時還是會很緊張⋯⋯⋯⋯」

聽完孩子的想法,相信讀者也發現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些行為,可以說是她的「求生策略」。但是,如何幫助孩子?才是溝通的目的。

「妳覺得媽媽愛妳嗎?」

「愛。」

「妳想不想做一些調整,讓媽媽不會覺得被騙而傷心?我也會幫忙和媽媽溝通。」

孩子乖巧的點點頭,我們一起為未來兩個星期的計畫討論,孩子同意試做以下三件事:

一.練琴之前,先把旋律聽熟,每日練30分鐘,15分鐘後休息5分鐘吃吃東西,再繼續練15分鐘。
二.要訂正的功課,勇敢拿出來訂正。不會寫的功課一定要問媽媽。
三.可以記錄媽媽生氣或算舊帳幾次,以及生氣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很有信心、開心的打勾勾、蓋章,約好兩星期後再來我們家,看看做得怎麼樣。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是很聰明的小孩,為了能夠躲過當下的不舒服,採取了拖延與「欺騙」。因此,先理解「沒有人故意把事情弄砸」,願意用同理心探索傾聽,不先定罪他,孩子才會肯講出來他真正的想法。

在達成和孩子的更新協議上,最重要的是「理理力溝通」的作法,同理孩子之後,也幫助她理解、知道媽媽愛她,孩子也想要媽媽高興、不願意讓媽媽難過,進而能汲引出孩子本身的善意和改變動力。

我們也和媽媽溝通,期待她一起努力:要盡量節制不罵人,也不算舊帳,鼓勵媽媽一起走學習和更新的道路。

在親子教養上,我們常看到像上面例子父母做法不一致的真實狀況。父母不一致往往會引發長遠的問題,如:孩子的挫折感,或是在父母當中鑽漏洞。父母教育孩子有不一樣的看法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可以運用各自不同的思賜,去引導、幫助孩子。如何從不一致的衝突到合力幫助孩子,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卻是可以達成的目標,值得父母雙方一起來學習。

親子間常見的衝突,如:算舊帳、父母強制孩子照自己規劃行(學業、職業、婚姻)、父母態度不一致等等。因此,我們常想,如何學主耶穌的樣式?

在路加福音中記載一段耶穌在12歲上聖殿的故事。這一年,少年耶穌和父母在逾越節節期上耶路撒冷。守滿了節期,父母就返回,走了一天的路程,才發現孩子並不在親族和熟識的人當中,就回頭去找他。過了三天,他們在聖殿裡找到耶穌,他正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他的母親瑪麗亞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耶穌卻回答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父母遇到這樣的狀況都不免著急,甚至駡人。耶穌的行為和回答,他父母的反應是「就很希奇」、「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馬利亞的反應雖是驚訝,卻是把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思想。而不是覺得:被冒犯、小孩子懂什麼?!

主耶穌在12歲就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明白神在他身上的旨意,能跟母親講得清楚明白,瑪麗亞即使不明白,也能放在心中反覆思想,而不是一味責怪。神所創造的每個人,都有上帝所賦予的旨意,都有神的DNA,每個人應該都可以從神身上領受到這個旨意。常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目標。事實上,神把孩子託付我們,我們要讓孩子多去探索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恩賜、發揮恩賜,清楚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為他做所有的決定或照自己的想法模塑他。

「當父母不能明白耶穌的話,他就同父母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這也是耶穌給孩子立的榜樣。因此,聖經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是我們可以一起來思考學習的。

親愛的朋友,但願每一個家庭都健康、喜樂,充滿恩典與祝福!

汽車尚須保養,親子關係更需要!

汽車尚須保養,親子關係更需要! 2/1/2018

筆者在清大教書這些年來發現,所接觸到的學生需要被輔導者急速上升。孩子的狀況多半源自於家庭問題,然而大部分的家庭關係因為過度忙碌顯得淡薄,家人間彼此缺乏談心、有品質的相處。

孩子鬱鬱寡歡 父母自責

一位事業有成、卻很忙碌的父親,請筆者和他兒子談談,因為孩子功課大幅滑落,而且突然想休學,讓父母非常擔心。其實孩子的物質供應都很豐富,卻鬱鬱寡歡,獨來獨往,幾乎不和別人說話。筆者觀察過這父親和孩子談話的內容,都是要孩子好好讀書,此外無他。

雖然曾經和這位父親溝通過,夫妻、親子、家庭關係,也需要像汽車定期保養一樣,才會永保如新、長長久久。可惜華人普遍的觀念是:以前沒人管也活得很好,努力工作賺錢最重要!

以前媒體不甚發達,環境也較單純,家庭生活還能維持基本的凝聚力。但現在大人上班、小孩上補習班,在高速運轉的社會,更看重效率與成就,卻忽略了生命的連結與關係,造成兩代彼此生命的疏離感。而今,這種傷害更加倍的壓制在下一代身上。

這位平日剛毅、不苟言笑的父親,竟在筆者面前為了兒子掉下眼淚,不斷責怪自己是很失敗的父親。其實每一個人都深愛孩子,只是許多人找不到良方。我們鼓勵他,亡羊補牢永不嫌晚。

讓孩子說出心裡的話

我們的作法是先個別和孩子談,再和父母談,若有需要再一起談,以免孩子們沒機會說話。當我們與孩子個別談時,以同理心傾聽,不論斷、不批評,當孩子們被傾聽、被了解時,就會慢慢的敞開。必要時,我們會分享自己的經驗,適時問合宜的問題,幫助孩子釐清一些觀念,讓他對未來看到盼望。

在我們的教會中,有位青少年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很要好的同學在宿舍跳樓自殺,難過地陷入憂鬱之中。筆者在教會碰到他時,看他一副不對勁的樣子,輕拍他的肩膀,問他還好嗎。因為平常所建立的信任關係,他毫不隱瞞地回答說:「不太好。」當筆者追問下去,他透漏,這件事讓他開始思考嚴肅的生命問題,可是他還是不瞭解,為何和他同年紀的人會想結束生命。

這時筆者也真誠地自我揭露,與他分享在大二那年,親姊姊在家自殺的事情,為此難過了好幾年,至今還是很無法理解她為何如此。但認識上帝,特別是讀了約伯記後,較能了解生命存在許多人無法完全理解的事。就如約伯在十個孩子一日之間全部去世時,也是非常難過與不解,甚至希望上帝親自來解釋,上帝則稱讚約伯堅強活下來,尋求生命意義的態度。

孩子聽著聽著,還去拿衛生紙幫筆者擦眼淚。筆者發現,當孩子們能把心裡的話講出來,其實就好一大半了。

然而,現實中最挑戰的,是幫助父母改變自己的觀念。在華人社會許多孩子的問題,來自於父母習慣以權威式風格和孩子溝通,單方向下指導棋,忽略孩子的聲音,認為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其他都不重要。等到孩子受不了,走上歧途、或變成宅男宅女,萌生休學或甚至有輕生念頭時,父母才驚覺,只要孩子能健康快樂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了。

家人溝通需要投入學習

筆者認識另一個孩子,非常投入音樂領域,甚至有許多機構邀請他去表演。所以他希望休學一年,認真發展看看。沒想到父母竟告訴他,若他休學就「砍斷他的腳」。當然,這只是情緒話,但已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筆者請這位孩子的父母認真想想,對孩子真正的期望是什麼呢?難道只是一張文憑嗎?沈澱了一會兒,這對父母回答,其實最希望的是孩子有責任感,能夠好好地養活自己。

筆者和孩子談時,發現孩子自己本身也是很掙扎的。我稱讚這孩子願意追尋自己志趣的勇氣,但也提醒他,是否思考過這條路未來十年的發展,孩子才驚覺,自己並沒有想得很遠。

最後,我們的結論是,與其在學期間一心兩用,不如利用寒暑假時好好專心興趣所在,而學期間用時間預算制,把畢業基本要求的課業達成。如此親子雙方都鬆了一口氣,因為藉著溝通與釐清,找到化解矛盾與衝突的方法。

華人教育過去普遍較重視學科表現,卻忽略了家人之間的溝通對談。其實親子、夫妻、人際關係,有許多系統化、有步驟、容易學習的課程,若能投資時間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家人之間的關係進展,很容易就會有極強的加乘效果。

只要積極、勇敢地面對家人間的問題,並且依靠上帝的恩典,我們都能夠活出討神喜悅及榮神益人的見證。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18418#ixzz55iU4urOJ